形貌可观察到随热处理温度增加,表面有许多纳米尺度的小缝隙、锥突及纤毛,原因是镀层晶体结构重新生长排列,生成新的相结构,但热处理温度相对较低,新结构的生成过程中被成核所主导,表面形貌所观察到的纳米锥突及纤毛被怀疑是锐钛矿相。这些表面锥突及纤毛就光伏特性而言,预计将在动力学上使镀膜表面积大幅增加,可以更有效增加染料分子的吸附,有利于提供电子空穴对的发生。面形貌比较可知随着后热处理温度的增加,镀膜厚度有减薄的现象,说明相结构重新生成过程中,原子序化排列造成体积缩减。
经过后热处理的相结构用传统XRD衍射无法观察到任何归属于TiO 2衍射峰,可能是镀层太薄或相结构含量不足所致。使用X光低掠角衍射分析,所得结果如显示随着后热处理温度提高至600℃时,在25.6o的TiO 2锐钛矿(101)衍射峰越来越明显并且峰宽变窄,说明TiO 2锐钛矿的结晶性也随之提高。的表面形貌,可以确认出热处理后表面的纳米锥突及纤毛应为锐钛矿相。可以预测,后热处理后的太阳电池组件预期将比初沉积镀膜的太阳电池组件拥有更显著的光伏特效应。
性,随着后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开路电压从0.4 V渐增到0.6 V,到600℃时减小至0.37 V.这可归因于TiO 2镀层随热处理温度增加逐渐转变为锐钛矿相,满足了热力学的电子?空穴对激发条件所致。在600℃的开路电压下降,可以从ITO受热质变来获得解释。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显示热处理后的TiO 2组件和初沉积比较,短路电流被提高一个级数以上,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提高而一路狂飙,在600℃后热处理时,达0.036 mA/cm 2。显而易见的是后热处理对于热力学贡献不大,而是在动力学上的贡献,即透过后热处理,镀层本质发生变化,生成纳米尺度的锥突及纤毛状锐钛矿相有利于比表面积提升,进而有利于更多电子所载之短路光电流;本研究首次利用液相沉积法得出之染料敏化二氧化钛太阳能电池组件由于在制程参数如初沉积温度、原料浓度、以及组件组立如电解质厚度、ITO玻璃导电度、施镀抗反射膜与否等变因皆未达最佳化,因而仍然有大幅度改进的空间。
也说明利用液相沉积法用于染料敏化二氧化钛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
本研究以液相沉积法(Liquid phase deposition)在常温下在ITO透明导电玻璃机械上制备染料敏化二氧化钛太阳电池中的二氧化钛层,并封装成ITO glass//I 2 +LiI electrolyte/Pt/ITO glass组件,探讨不同后热处理温度对于二氧化钛层的微观结构及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组件光伏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初沉积镀膜都呈非晶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TiO 2薄膜由非晶转为锐钛矿相结构的含量越高,表面生成许多小缝隙、锥突及纤毛,使组件短路光电流明显提升10倍以上。最高短路光电流0.036 mA/cm 2发生在沉积24 h的镀膜并经600℃后热处理的条件下。这项研究说明利用液相沉积技术所获得的TiO 2薄膜有机会成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二氧化钛层的另一项可选择的制备工艺。
tg: 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控制器 太阳能led路灯 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 太阳能野外监控系统 太阳能路灯 离网发电系统 太阳能监控系统 太阳能供电设备 光伏控制器 太阳能逆变器 mppt控制器